“麻煩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息
王振義院士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將全部捐贈給扶貧基金會
百萬獎金全捐!96歲院士:為什麽這個獎要給我👨🏿🎓?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對治愈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
現場發問——
為什麽這個獎給年紀大的自己🦛?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教授進行了現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但自己也非常憂愁,為什麽這個獎給年紀大的人🧑🏼🦱🤹🏼,比如自己已經96歲了,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麽這個獎沒有給到年輕的人,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
王振義教授表示🍋🟩🥤,他的研究結果只是適合治療一種白血病,但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因為各種白血病而離開這個世界,因此自己感到非常難過。王振義教授呼籲,年輕科學家應該勇於創新,尋求突破🌈🤳。
“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醫學科學界,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義開始進行研究時,國際上治療的主流方法是化療,但患者化療後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
經過八年的奮鬥和探索,嘗試了無數種方法,測試了無數種藥品,王振義團隊最終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1986年的一天,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女孩只吃了一個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維甲酸,病情就出現了轉機🏋🏿♂️🫑,白血病最終達到完全緩解。如今,30多年過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著🧬。這次治療是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義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當年,王振義沒有為全反式維甲酸申請專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盡快用得起這種藥。此後,王振義和學生陳竺☪️、陳賽娟等又一起創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為第一個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論文署名從來都是在最後
王振義每次都堅持把自己的學生列為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後,甚至不參加署名,目的是讓年輕的研究骨幹承擔更大責任🧑🏻🦯。
如今,96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原來,每周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就會用一周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思考分析製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
“凡是做摩登3的人都有一個心願——使年輕人能夠成長⛹🏼♀️,掌握現代科學𓀃。我想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我沒有別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為他們多創造一些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王振義說🫵。
他認為,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麽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鉆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態度👨🦽➡️,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文章來源:環球網 人民日報 科學探索
(文字編輯🤾🏻♂️:雨橋)
(網絡編輯⛰:劉文一)